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记者 张相宜 11月11日,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印发2025年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计划(第二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通知》,北京市这一系列规划包括新开工项目17个(1.98万套)、融资项目7个(2400套)和竣工项目7个(8100套),包括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住房和若干安置房项目。目前,多地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例如,基于广州引进的低层住房投影仪成本已进入住房选型阶段。 11月7日,广州市政府住建局下发《广州市2025年第二期廉租房选房通知》,明确了萝岗河园项目和嘉翠园项目的选房期限。此外,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10月份全国大量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和人才公寓项目上马。有些是由当地国有企业创建的,例如上海的嘉定科家庭公园和天津的嘉悦阿美社区。部分物业由专业长租公寓运营商管理,如成都高新西区喜新汇城分公司、越秀星宇上海杨浦互联网宝坻分公司等。 “十四五”期间,各地加快发展住房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例如,“十四五”期间,重庆建设公共租赁住房58.3万套,购置保障性租赁住房30万套,开工建设1.3万套限额廉租住房。违反户籍限制,为农民工等住房问题群体提供基本保障。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满足城镇工薪阶层和各类困难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严跃进先生,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从事保障性住房开发。他将“供给”视为重要抓手和突破口,认为要在供给层面进一步完善产品供给和优化商业模式。 “十四五”期间,日本在工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发展廉租房,包括积极、大力推动廉租住房的发展。 “十五五”期间要继续努力,延续“十四五”期间“买不建”的良好做法,改善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保障性住房供应。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发表题为《推动房地产质量发展》的文章,坚持各地要脱离实际、量力而行,坚持货币与商品相结合、租金与分期相结合、按需建设、按需购买。通过多种方式,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满足城市工薪阶层和广大困难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一些城市现在正在通过非住宅修复来增加经济适用房的供应n 等方法。 《通知》显示,北京这一系列规划中就包括一区改造。现有多个非住宅改造项目,如昌平区南白街道白山段108号约2300套租赁住房项目,计划对接高教园区、科研院所、医药集团及周边企业人才。深圳市住建局等两部门10月31日发布的《关于现有非住宅转为廉租住房的通知》规定,“切实缓解供需匹配问题,重点关注住房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区以及火车站附近等交通便利的地区”。 “我们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市场发展“按照法律法规,把现有非住宅改造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李玉佳表示,非住宅改造将促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有利于盘活休眠商业、写字楼等现有住房。值得注意的是,非住宅改造是民生工程、惠民工程。好事是可以做的,要做到实事需要消防设计和安全审批。施工设计阶段的设计等必须提前输入。
(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