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新华社记者在第45个世界粮食日之际撰文:守好中国饭碗,共同守护伟大民族的粮仓。 10 月 16 日,我们庆祝第 45 个世界粮食日。食物保护世界。今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共同推广多样化食品,共同创造美好未来”。这背后是对复杂国际形势将加剧全球粮食危机的担忧,也是希望世界共同维护粮食安全的希望。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治国理政的中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永恒的任务,这个枷锁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十四五”即将落下帷幕,“十五五”新征程即将开启。通过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积极践行大粮大农理念,“携手”守护全链条大国粮篮,中国将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更加明智、更有力的贡献,全链条共同守护粮食安全和人民安全。 “及时高效的烘干服务和销售支持,不然今年的损失就很大了。”恩城市梁庄村的粮食大户吴广源在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恩城镇农业服务中心卸玉米时告诉记者。现在正值秋粮收获季节,德州又下了大雨。 今年广元种植玉米400亩。在政府的帮助下,他决定尽快收割玉米,晒干后直接出售。 “我感到安全有保障。”吴光远说,他已经连续三天送菜,每天都卖很多。配备大型烘干设备和9个标准化粮食仓库,烘干能力达到每天1000吨,可配送周边约5万亩耕地的粮食加工需求……10月4日正式开始运营的恩城农业服务中心,为当地农民提供玉米收购、烘干服务。他们提供的烘干等服务被广泛应用。秋粮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大部分。秋粮是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的关键。由于夏粮丰收稳定丰收,预计今年秋粮生长正常。抓住秋收关键期,发挥农业防灾减灾优势齐心协力,联手打通收割、烘干、销售全链条,对于实现粮食全年丰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9月中下旬全国持续降雨,中央财政安排农业生产救灾防灾资金4.84亿元。农业农村部积极调度履带式收割机、移动式烘干机。国家粮食储备库采取多项措施发展秋粮收获后服务和收购。各地区也采取积极措施保护谷物作物。在“中国优质稻米之乡”黑龙江省五常市,新稻收获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今年积温很高,稻花香,稻子成熟,收成比去年好,我们正在加班加点地收割。”红阳稻米董事长余殿红说。民罗朝鲜镇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告诉记者。成熟的稻谷的香气是秋天的礼物。对于亿万农民来说,好的收成需要好的价格,增加收入才是真正的回报。于殿红说,过去农民种粮收入低、价格贵,新粮推出时他们有议价能力。目前,已有187户农户和普通农户加入合作社,除了以高于当地正常收购价的价格向合作社成员收购大米外,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大米。合作社1.3万亩水稻中,通过电商提前储备了9000亩。 “四好东西”(好土地、好种子、好机遇、好方法)的融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全程保障农民种粮、卖粮……“十四五”期间,亿万农民增产增收。 2024年,我国谷物产量将首次迈上1.4万亿公斤的新水平,比2020年增产740亿公斤。人均粮食库存量处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水平。将达到500公斤,超过平均2000公斤,将为中国人提供就业机会。技术的进步将加速智慧农业的发展。这是绿色储粮技术的创新应用。在安徽省阜阳中央储备粮仓库,工程师向粮食仓库注入二氧化碳,在粮食周围形成二氧化碳“气泡屋”。这样在粮堆内创造了一个低氧环境,可以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繁殖,预防不害虫,减缓谷物的呼吸和新陈代谢,达到食品保鲜的目的。绿色植物。 “这种气调储粮方式更环保、更安全,不用担心可能存在化学残留,储粮质量也更好。”工程师说。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发展农业新生产力,用科技强化粮食生产、储存、加工全链条,加快“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演变。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是支撑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要素。金秋时节,当我走过田野时,科学技术引起了我的注意。湖北省潜江市,肥美的稻穗下垂,稻穗弯曲。智能收割机借助北斗导航系统在稻田内前进后退确定预先建立的路线。水稻收割、脱粒、收集糠方便、顺利、准确、高效。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业机械保有量超过2亿台(套),北斗终端设备应用超过220万台(套),农业机械总产量超过11亿千瓦,农业机械化率超过75%。农业机械设备为日本农业生产做出了高效贡献。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黑科技”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业领域。寒露节刚过不久,两辆满载新收稻谷的卡车在四川省成都市中粮成都青白江仓储有限公司内相撞。在巡检区域,记者注意到巡检机器人的手臂伸入了井内。ce 并随机对谷物进行取样。然后样品被发送到智能谷物检测设备。过了一会儿,屏幕上出现了样品的水分、杂质、粗糙度等指标。走进粮仓,记者对粮仓内的虫害情况进行监测。我看到谷仓内有一台摄像机不断旋转。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粮食仓库的害虫防治主要靠人工进行,识别准确率不高。现在有新开发的人工智能昆虫监测系统,可以减少对人工的依赖,使识别结果更加准确。从种下种子,到收割稻穗,储存一捧金米……新技术提高了一切的质量和效率,赋予了谷物生产和流通链,从而提高了农业要素总生产力,推动了农业新生产力的发展。图案。节约粮食,减少损失。深探索“食物的无形境界”。世界粮食日这一周也是我国食品安全公共事务周。今年的主题是“在食品上省钱是每个人的责任”。粮食增产不容易,需要亿万农民的努力。在粮食流通各个环节推进节约粮食、减少损失,是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有效奖励,是耕耘“看不见的沃土”的必要举措。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了《节约粮食行动计划》和《控制粮食节约浪费行动计划》,旨在高层设计、系统部署,在整个食物链上节约和减少损失。国家粮食物资储备办公室组织制修订面粉、大米、菜籽油等标准d 引导企业提高粮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在粮食加工方面,不少企业正在通过技术创新减少损失。记者从中粮集团获悉,该公司在大米加工中采用了自主研发的9%金破碎技术,有效提高了粮食利用效率。 “粉碎谷物就像削苹果皮,越难剥,浪费越多。通过科学计算发现的碾米‘棕级’做法,可以让我们每吨大米多产32公斤。”中粮营养健康研发中心粮食研发中心副主任齐生民说,“我国粮食加工损失率已降至0.8%,我们的粮食加工损失率已降至0.8%。” 粮食运输损失率有所下降。下降至0.8%。国家粮食储备局数据显示,在各单位共同努力下,“各位利益相关者,我国的粮食流通行业在节约、减少损失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浙江省杭州市一家老字号餐厅知味馆,晚餐时间人头攒动。记者请顾客解释一下情况。我注意到,服务员在点餐前都会提醒顾客食物的份量,以免顾客因不了解而造成浪费。在小吃区,旁边贴着告示。 点餐柜台、餐桌标志和纸质菜单上禁止剩菜。许多餐厅都推出可重复使用的包装盒,以进一步减少浪费。餐饮行业还积极组织行业培训,提高食品质量和口味,努力从餐饮源头减少浪费。这是我国餐厨垃圾有效控制的缩影。目前,“光盘战略”逐渐流行,“浪费光盘”的现象蔓延。 舌头”变了,吃喝省钱哈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追随的“饮食新潮流”。从大国的田野到粮仓,到千家万户的餐桌,每一粒粮食都堆在中国的碗里。这是一个大国有责任保护本国经济、人民生计、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全球粮食安全。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编辑:李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