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10月27日至10月31日期间堪称全球金融市场的“超级央行周”。主要外国央行正在举行紧张的货币政策会议,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和加拿大央行的动态吸引了市场关注。具体来说,美联储和加拿大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则宣布维持基准利率不变。笔者认为,上述央行货币政策的“分流”表明主要央行境外投资者在货币政策方面的自主权显着增强,这种自主权体现在三个方面:e 方面。首先,在国际经济贸易增长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主要国外央行货币政策进入“数据依赖”阶段。例如,美联储最近降息25个基点,符合市场预期。这是自今年9月降息25个基点以来连续第二次降息。市场对此次降息充满期待,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讲话为未来利率走势增添了变数。鲍威尔主席在12月政策会议前发出“鹰派”信号,称需要考虑到12月利率的不确定性,12月降息并非定局。与此同时,日本央行投票赞成将官方利率维持在0.5%,以七票赞成、两票反对。日本央行行长上田一夫表示日本经济“温和复苏,但仍存在疲软迹象”,“再次加息的时机仍不确定”,并补充说,决策将根据数据而不是预先设定的时间表做出。我们发现,货币政策制定者普遍强调“数据依赖”和“缺乏预设路径”。一方面,这反映出他们对未来经济走向的高度谨慎。然而,这也标志着货币政策转向注重复杂监管、持续评估和真实反馈。其次,主要国外央行的货币政策制定重点关注通胀、就业和经济表现。人们越来越关注多个目标,包括经济稳定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微妙平衡。例如,美联储宣布将结束资产负债表缩减(所谓“资产负债表缩减”,下同)明星12月1日,“降息+暂停缩表”的组合就是这种平衡的体现。近期,美国货币市场流动性压力持续加大,金融体系外汇储备从“极度充裕”到“充足”再到“结构性紧缩”,止缩资产负债表的必要性加大。毫不奇怪,美联储也认为市场的流动性缓冲能力已显着减弱。防范短期货币市场利率波动风险加大,需要结束数量紧缩,缓解流动性短缺趋势。第三,当经济周期和需求不同时,外国主要央行往往更倾向于货币政策“本土化”。例如,加拿大央行现在是上述央行中第一家宣布降息的央行,将其关键隔夜利率下调了 25 个基点,以达到降息的目的。2.25%,为2022年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也是该行今年第四次降息。同时,加拿大央行预计,到2025年实际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从1.8%大幅下调至1.2%,2026年进一步下调至1.1%。加拿大央行行长史蒂夫·麦卡勒姆表示,近期加拿大经济增长疲软主要是由于出口和商业投资下降,劳动力市场持续疲软也令消费承压。在最近一次降息后,加拿大央行表示,除非经济和通胀前景发生重大变化,否则目前的利率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市场预期加拿大央行可能会在2026年3月之前停止降息。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表示,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下行风险”已经降低。欧洲央行留下三大利差连续第三次保持不变。不可否认,外国央行在不同地区经历不同的经济周期,面临不同的风险,不能以相同的方式应对需求。因此,主要外国央行货币政策分化的趋势可能会持续。
(编辑:张冲)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作者

adimin@roddowsett.com

相关文章

固废资源化“三新”“淘金热”激活循环经济新引擎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三大信心支撑科创委科创增长层实现良好开局。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雷克萨斯软件计划收购凯美瑞Lead经营权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