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短短六天时间,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最新、最精彩的展会,超过40万名国内外采购商在黄浦江畔唱响了“全球大合唱”。从展馆内的精彩展示,到幕后忙碌的筹备工作,进博会充满了亟待发现和呈现的生动“进博故事”。于是,2022年6月,由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主办的全球征集专场活动“我的进博故事”正式启动。 2023年起,该活动将正式更名为“进博故事”主题推介活动每年都会如期举行。此后,一个又一个“进博故事”被记录下来,生动地描述了中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中英双语丛书《进博故事》出版,是进博会支持开放合作的生动注脚。欢聚新老朋友,共同探讨中国市场的流行。三年来,编译出版了200多个“进博故事”,讲述了各国企业和机构伴随进博会成长并进入中国市场的成功故事。这些来自进博会参与者、实验者和见证者。这些故事通过图文手稿、创意海报、创意视频、宣传片、书籍等形式呈现,覆盖62个国家和地区。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进博会故事”,最动人的篇章是全球参展商与中国市场之间的“双向路”。一些他们连续几年参加展会,将家乡的好东西带到中国市场。对于一些人来说,进博会的会议开启了跨境合作的新篇章。利用进博会的平台,我们把前沿技术带到中国,从“展览”到“产品”再到“时尚产品”。一些公司已经迈出了这一步。有些人给中国带来了了解。凭借消费市场的信心,展会规模逐年扩大,临时展位成为中国市场长远发展的“滩头阵地”。在进博会上,有人“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寻找产业交流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更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双方合作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这些故事背后隐藏着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也折射出世界对中国的信心。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和期待。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此类文章在国内外传播量近26亿篇。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早已跨越千山万水,形成了鲜明的“进博故事”知识产权,记录了进博会倡导开放合作的“进博力量”,生动地表达了进博会的魅力。 《进博故事》为何能够通过细微的细节汇聚世界的集体记忆,引发全球共鸣?也许诚实是答案之一。事实上,进博会的财富不仅仅在于万亿美元的贸易订单,更在于这些数字背后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 “我的进博故事”征集活动作为进博会最有温度的文化知识产权,自启动以来,本次活动跨越地域和身份的界限,持续发出诚挚的邀请致全球所有进博会参与者。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历史的英雄,包括连续八年参展的全日制学生、初入四叶草的新人、默默工作的志愿者、奋战在一线的媒体记者、守护进博会成功的幕后工作人员、以及因进博会的祝福而改变生活的普通人。这些故事是反映进博会多维价值观的棱镜。虹桥论坛上,政商学界各抒己见,小企业主在展位上签订批发订单,技术专家在对接会上对决,专业买家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产品。每一个“进博故事”都真实捕捉到了一个“进博时刻”,传递着合作共赢的愿景,每一个字都从“相识”到“相知”,从“约定”到“心连心”离子。”将更改记录在“通讯”中。 365天的精心准备、8760小时的倾心投入、跨时区的全年无休的服务,终于握手言和、签约,一个创新项目在秀场上诞生。随着这些微妙的故事被一一记录下来,墨色、镜头、带着烟火味的文字,让世人看到了这一生动的全球经济商业事件。我们见证了中国开启全球故事的决心。开放、合作、创新、互利是“进博会历史”永恒的主题。这些“进博故事”展现了中国积极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以及全球企业分享中国红利的生动实践。这一决心不仅仅是口头承诺,而是体现在继续降低关税壁垒、为全球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开辟更便捷通道等一系列实际举措上。骗局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提供更有力保障。从积极扩大市场准入、扩大开放领域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创新成果。我们看到,在进博会平台上,跨国企业凭借自身优势,精准满足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实现产品与市场的深度融合。两国不仅将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还将携手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今年6月,联合国在“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博会在行动”全球发展倡议专题研讨会上介绍了进博会的历史。参展商代表站在联合国讲台上,用真挚的语言讲述了“四会”的感人故事。“一叶三叶草”通过进博会向联合国致敬。这一举措本身就是进博会推动全球贸易发展、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生动注脚。虽然主角不同、情节不同,但“遇见四叶草”已成为全球合作伙伴的共同选择。时隔8年,新系列“进博故事”回归。新推出的进博会标志性案例旨在扩大出口。进博会促进大规模就业的经济和社会效应脱贫攻坚不断得到充分展现,开放、合作、创新、共赢的理念不断深化,当“四叶草”满座、更多嘉宾齐聚时,新的合作机遇、新的全球故事将由此揭晓。